发布日期:2025-07-08 浏览次数:
过去,网球与高尔夫这类被贴上“高冷”标签的运动,其相关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布局几乎都集中在专业俱乐部、体育用品集合店等小众化、专业化场景。这些品牌长期习惯依赖专业赛事合作或专业运动场所,仅面向特定圈层销售,普通消费者很难在商场里接触到它们。
如今,风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曾经“高冷”的小众运动品牌正大规模涌入商场开店。它们不再局限于专业俱乐部,而是通过多元业态主动贴近大众消费者。
这场从专业场馆到商场空间的场景迁移,不仅折射出中产运动消费热潮的兴起,更体现了品牌的战略转型——打破圈层限制,将小众运动转化为大众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态迁移已蔓延至比网球、高尔夫更为小众的运动领域,比如攀岩、滑板等,也正陆续将零售阵地延伸至购物中心。
在当代运动消费市场,网球运动正经历着从专业竞技到生活方式的转型。传统网球装备制造商通过产品创新、时尚表达和体验升级三大维度,将专业运动装备重塑为兼具功能价值与社交属性的潮流符号。
这一转型既保留了专业运动基因,又融入了当代审美元素:在产品端,通过科技迭代与色彩美学打破传统框架;在形象端,以标志性设计语言构建视觉识别系统;在渠道端,通过沉浸式零售空间强化体验互动。
这种“专业+潮流”的双轨发展模式,不仅拓展了网球文化的表达维度,更为运动品牌在生活方式领域开辟了新的价值空间。
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案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在这场转型中实现突破的。
Wilson创立于1914年,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运动品牌,其以网球装备著称,同时覆盖橄榄球、足球、排球等多元领域。尽管产品线广泛,但网球业务在大众消费市场中的声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类,成为品牌最具辨识度的核心标签之一。
在专业度层面,品牌构建了精细化的网球拍产品矩阵——大致划分为专业拍、进阶拍、初学拍、儿童拍四大类,以此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除了功能性优势,Wilson近年来积极拥抱运动时尚化趋势。由于运动装备受功能属性限制,在形态设计上往往存在天然限制,品牌转而将创意重心转向颜色等表层视觉维度。
以网球拍为例,这个本以实用功能为核心的单品,品牌通过色彩美学打破传统框架:曾推出的“霓虹粉”球拍以高饱和色调引发热议,成为兼具专业性能与社交货币属性的现象级单品。此外,其还推出了运动生活服饰系列Sportswear,将运动功能性与时尚美学进行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当品牌试图从专业圈层迈向大众消费市场时,单纯的产品创新已显不足。为此,Wilson近年来加速线下体验场景的布局。
截至2024年底,品牌在大中华区已布局43家门店,2025年计划新增约50家Wilson网球360门店,这些门店中有部分位于万象城、太古里、大悦城等中高端商业项目内。
作为以网球运动为核心的品牌,K·SWISS始终将专业性能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围绕网球运动场景打造产品矩阵,涵盖网球鞋、网球服、网球裙、网球包及各类配件。
近年来,K·SWISS在保留经典DNA的同时,不断融入潮流元素。全新升级的New Classic 66系列在保留经典五条纹设计的基础上,推出了经典米、草地绿、白红传奇、摩登银等时尚配色,通过色彩叙事连接复古运动风与现代街头文化。
在线下渠道布局方面,K·SWISS采取多层级发展策略:通过具有一定能级的商场塑造品牌形象,进驻区域型商业体实现规模扩张,同时覆盖传统百货商场触达大众消费群体,形成完整的市场覆盖网络。
HEAD这一1950年创立于奥地利的运动品牌,凭借在滑雪和网球领域的技术专长,正在中国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HEAD已在全国布局约20家门店。其中多家为今年新开:4月同时进驻重庆万象城、重庆北城天街、南京金鹰新街口店和南京万象天地;5月落户武汉万象城;6月又在武汉武昌万象城开出新店,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拓展势头。
在核心优势领域网球板块,HEAD的专业实力表现突出。其网球拍产品线以使用者技术水平为划分依据,构建了系统化的产品矩阵,匹配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在专业运动装备的基础上,HEAD也正在尝试时尚元素的融入。2024年,品牌就曾与时尚权威媒体《VOGUE》合作推出网球胶囊服饰系列,以鲜明的配色设计将专业运动与时尚美学进行融合。
史莱辛格(Slazenger)是一家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英国运动品牌,创立于1881年,是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官方用球供应商。
近年来,品牌在产品开发中既保持专业运动属性,又适当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了兼顾功能性与时尚感的产品特色。
目前,在服饰产品线,品牌主要运营三大产品系列TENNIS、FASHION AND LEISURE和OUTDOORS三个系列运动装备,来满足消费者在球场、通勤、户外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2021年,史莱辛格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目前已在部分城市的商业项目设立品牌门店。近期,品牌还进行了形象升级。其以Slazenger标志性网球黄与黑色作为核心视觉语言,融入温网运动基因,打造了具有富有视觉冲击与沉浸式体验的实体空间。
在消费升级与运动时尚化浪潮下,高尔夫装备市场正经历从“功能驱动”到“价值多元”的转型。当下品牌不再仅以专业性能作为核心卖点,而是通过产品矩阵重构与场景化运营,让装备在“功能主义”之外,再多一重“风格表达”。
从商业逻辑看,这一趋势呈现多维特征:消费场景突破单一球场边界,向日常社交场景延伸,装备设计融入街头潮流、奢侈品美学等元素以触达年轻客群与非专业玩家;渠道策略从传统球会向大众商业空间渗透,实现“运动零售”与生活方式体验的融合;产品矩阵也从单一功能导向,拓展为覆盖竞赛、休闲、日常等多场景的差异化布局,部分品牌更通过独立子线运营强化风格定位。
日本高端高尔夫品牌Honma创立于1959年,六十余年来始终专注于高尔夫球杆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该品牌以高品质和独特设计著称,被消费者戏称为“高尔夫界的爱马仕”。例如,其推出的某套高尔夫球杆,售价达288万元,体现了品牌在专业领域的工艺水准。
在核心球杆业务之外,Honma还拓展了高尔夫服饰系列。这些服饰产品既遵循高尔夫运动的专业需求,同时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实现专业性能与日常审美的平衡。
目前,Honma在中国市场运营约44家直营门店(包括球具直营店和服饰直营店)。在选址策略上,品牌一方面进驻各地高尔夫球会等专业场所,直接服务高尔夫运动爱好者;另一方面布局面向大众的商场渠道,如上海万象城、上海新天地湖滨道购物广场等项目。
G/FORE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高尔夫生活方式品牌,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2018年,在品牌创立7周年之际,被世界知名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收购,现隶属于该集团旗下的Peter Millar公司。
相较于拥有数十年历史的高尔夫品牌,G/FORE显然更为年轻。品牌创始人具有时尚设计背景,其产品设计理念强调“色彩、颠覆自我和寻求创新”的热爱。
品牌产品线涵盖高尔夫鞋服、帽子、手套、球杆包及腰带等配件。其产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了传统高尔夫服饰的保守风格。通过运用高饱和度的红色、绿色、蓝色等鲜明色彩,G/FORE为高尔夫运动注入了年轻活力的视觉元素。
在中国市场,G/FORE已先后在上海One ITC购物中心、深圳万象城以及上海恒隆广场开设门店,逐步拓展其零售网络。
FILA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高尔夫领域,1979年推出了FILA GOLF PRO系列产品。经过数十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和产品迭代,品牌在高尔夫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2年,FILA对高尔夫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将其独立运营,成立“FILA GOLF”品牌,以更聚焦的模式发展高尔夫产品线。
在产品布局上,品牌针对不同需求与场景开发相关服饰产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从日常练习、休闲穿着到比赛的多样化需求。
市场拓展方面,FILA GOLF部分门店选址核心商圈,目前已在北京SKKaiyunP、武汉SKP、合肥银泰城、西安赛格等知名商业综合体落地。
Titleist是美国专业高尔夫运动品牌,成立于1932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Fairhaven。
品牌的核心产品线包括高尔夫球、球杆及配套装备等。1935年,第一颗Titleist高尔夫球问世,并采用X光检测技术来确保产品质量,这一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品牌的重要传统。
除了球具产品,Titleist还拓展了服饰系列,进一步丰富品牌的产品矩阵。在中国市场,品牌近年来加快了零售网络建设。
2024年3月,Titleist在深圳罗湖万象城开设专卖店;同年7月13日,品牌在北京国贸商城开设全国首家旗舰级品牌体验店;2025年1月,上海久光百货和深圳PA MALL平安金融中心也迎来了Titleist的开业。
网球与高尔夫品牌的商场化布局,仅仅是小众运动消费大众化的一个缩影。在多元生活方式浪潮的推动下,更多曾被贴上“极限”、“硬核”等标签的小众领域,也开始将零售阵地向购物中心迁移。这些品牌通过降低体验门槛、强化社群运营、融入潮流设计等方式,逐步打破圈层壁垒,吸引大众目光。
美国街头滑板品牌VISION STREET WEAR今年5月在深圳深业上城开出了华南首店;同月,由攀岩爱好者创立的法国品牌Topologie内地旗舰店在上海环贸iapm开业。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品牌方对“去专业化”策略的精准运用——通过降低体验门槛,淡化运动的竞技属性,强化其时尚、社交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这场高冷运动的“破圈”浪潮,本质上是品牌与商场的一场双向成就。商场为品牌提供了触达大众的新舞台,品牌则为商场注入了新动能。对品牌而言,商场是打破小众圈层的关键入口;对商场来说,这些品牌既是提升格调的重要元素,又是聚集人气的新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