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浏览次数:
冯德莱恩访华“破冰”失败,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代表欧盟对特朗普“举起了白旗。”
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结束为期24小时的闪电访华行程,空手回到布鲁塞尔时,她面临的不是掌声,而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关税风暴。
这位曾经以对华强硬著称的欧盟领导人,在短短72小时内完成了一次令人瞠目的外交转向,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挽手合影,到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向特朗普的举白旗妥协。这一戏剧性转变背后,折射出欧盟在中美两大经济体夹缝中求生存的深层困境。
2025年7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微笑着与中方领导人合影留念。
表面上看,这是中欧建交50周年的温馨庆典,实则暗流涌动。就在飞往北京前,这位以对华强硬著称的欧盟领导人还在公开场合威胁中国必须30天内放开稀土管制,否则将影响此次会晤。
抵达北京后,她的语调却发生了180度转变,公开宣称中欧关系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关系。
这种态度突变似乎并不令人意外,冯德莱恩此行背负着欧盟内部的重托,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并发动大规模对欧关税战之前,稳住对华经贸关系,为欧盟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若美国线%关税,仅德国汽车业每年就将损失170亿欧元。而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自然成为欧盟寻求战略自主的关键依托。
这场被称为破冰之旅的会晤成果却令人失望,双方仅签署了一份《中欧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气候声明中仅提到加强绿色技术合作,没有涉及具体项目或资金支持,被外媒评价为空洞的外交辞令。
冯德莱恩本想通过访华为欧盟在对美谈判中争取更多底气,特别是希望在电动车和稀土限制问题上获得中方让步。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
中国既没有在稀土出口管制上松口,也未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做出妥协。这场预期中的东方破局最终沦为一场外交表演,为随后欧盟向美国的大幅让步埋下了伏笔。
冯德莱恩从北京返回布鲁塞尔不到72小时,就紧急飞往苏格兰与特朗普会面。这一匆忙行程暴露了欧盟的极度焦虑,美国设定的8月1日关税最后期限正在逼近,而欧盟手中几乎没有任何谈判筹码。
谈判初期,欧盟一度信誓旦旦地要把美国的关税降到零,提出的方案是我们可以对美国零关税,反过来美国也需要对欧盟零关税,这才是盟友之间应有的对等。为展示诚意,欧盟甚至承诺多买一些美国产品,比如石油和天然气。
但特朗普完全不吃这一套,在他看来,欧盟根本没有谈对等的资格。双方僵持到6月底,眼见7月9日的第一轮关税暂缓期将至,欧盟终于顶不住压力,同意接受10%的关税,也就是20%打个对折。
令欧盟没想到的是,10%的关税完全无法满足特朗普的胃口。7月初,美国宣布延长关税暂缓期至8月1日,同时特朗普向多国领导人致信,赫然把20%的要价提高到了30%。欧盟这才明白,特朗普要的是从30%打对折。
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的会晤中,面对特朗普的要么接受,要么面对30%关税的最后通牒,冯德莱恩最终举起了白旗。
美欧达成了美国将对欧盟所有商品加征15%的关税,欧盟同意购买价值超过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在现有承诺的基础上再对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此外,欧盟还将从美国购买更多武器装备,并向美国企业开放市场的一系列协议。
特朗普得意地宣布:“我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而冯德莱恩则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附和这些言论,指出“欧盟和美国是一个拥有8亿人口的市场,占全球GDP的近44%,这份协议带来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她还承认:“在当前形势下,15%的关税是欧盟能够与美国达成的最佳结果。”
欧盟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本应是少数有能力反制美国的政治实体。4月份时,为推动美欧关税谈判,欧盟曾Kaiyun批准过一份反制清单,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将对价值210亿的美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后来欧盟又提出了一份对美72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两份合起来总计930亿欧元。就在美欧宣布达成协议的前两天,欧盟还通过了这份93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并且税率提高到30%。
但最后这些反制措施都成了纸上谈兵,与中国不同,欧盟从未打算过与美国真刀真枪地拼上一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欧盟最终选择向特朗普低头?
俄乌冲突后,欧盟能源供应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北溪管道被炸后,欧盟天然气供应严重依赖美国。
冯德莱恩在协议达成后的表态中直言不讳:“欧盟目前仍然过多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因此从美国进口更多价格合适的液化天然气是可以接受的。”这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表面是被迫买单,实则也是欧盟的无奈之举。
欧盟27个成员国在对美态度上存在严重分歧,德国等出口导向国家倾向于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级,而法国等部分国家则强调战略自主的重要性,支持更具对抗性的立场。
德国《商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德国与意大利因出口依赖倾向推动尽快与美国达成协议,而法国、西班牙、丹麦等国则对可能的让步表示担忧。这种内部分裂使冯德莱恩在谈判中难以采取强硬立场。
欧盟原本指望美国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短期压力会迫使特朗普政府做出让步,但实际上他们应该指望的是长期压力,并为此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决心和定力。
很显然,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战略决心和定力,以及与此匹配的实力。与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坚定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在压力下迅速妥协。
冯德莱恩本想通过访华为欧盟争取更多谈判筹码,但中欧峰会仅达成一份气候声明,在经贸领域几乎毫无进展。这使得她在面对特朗普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这份被特朗普称为史上最大交易的协议中,毫无疑问,特朗普政府获得了显著的短期利益。
这种勒索式谈判可能透支美国的长期信誉,当盟友开始寻找替代方案,美国可能成为被孤立的一方。
欧盟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话语权和信誉遭受重创,曾经笃信跨大西洋同盟牢不可破的欧洲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迫在中美之间寻找生存空间的现实主义者。
在冯德莱恩访华期间,中方采取了极具特色的柔性反制。在稀土问题上,没有像对待美日那样直接实施禁运,而是设立快速响应机制,既保留了管制能力,又给欧盟留了台阶。这种灵活策略为中国赢得了更多外交回旋空间。
在先后搞定越南、日本和欧盟三大主要贸易伙伴后,特朗普政府认为本阶段的关税谈判任务基本完成了。
美国宣布,不会再延长8月1日的关税暂缓期,没能在该期限前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将自动施行新的对等关税税率。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正将关税作为政治杠杆,重塑国际经济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盟友关系显得如此脆弱。欧盟虽然表面上是美国盟友,但关键时刻还得低头。
就长远眼光来看还有多少国家能赶在8月1日之前与美国谈成,比如韩国、印度。韩国的可能性很大,他们负责经济、外交口的高级官员都已经到了华盛顿。
中美第三轮关税谈判即将举行,还有传特朗普要来中国谈生意。这将是一场更为激烈的博弈。
冯德莱恩的白旗时刻不仅是一个外交事件,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揭示了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下,没有永恒盟友,只有永恒利益的冰冷现实。
欧盟的妥协表明,当经济安全与战略自主发生冲突时,即使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也可能选择低头。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场博弈的代价最终将转化为更高的商品价格和更少的工作机会。
在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冯德莱恩从北京到苏格兰的72小时外交折返跑,将成为国际贸易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
它标志着多边贸易体系的进一步瓦解,以及强国主导的关税霸权时代的到来。而欧盟的困境也提醒所有国家,没有真正的战略自主,就只能在强权政治中随波逐流。
观察者网 - 2025-07-27 :冯德莱恩跑去苏格兰见特朗普,“美欧对可能达成贸易协议框架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