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浏览次数:
近日,中国汽车报网发布《电动汽车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地支撑安全救援?》一文,精准直指新能源汽车安全救援的痛点:高压电系统复杂、电池热失控风险高、应急工具缺失……这些行业共性问题,在我国3689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背景下,正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汽车诞生初期,路面条件恶劣且轮胎技术尚不成熟,爆胎问题频发,汽车用备用轮胎这一创新方案,直接解决了早期汽车因轮胎破损而无法继续行驶的难题。备胎最初为全尺寸设计,后来,为降低成本和重量,20世纪80年代后,非全尺寸备胎成为主流,不过其限速80km/h,仅作应急使用。
到了21世纪,防爆轮胎(缺气保用轮胎)技术实现突破,防爆轮胎的出现使得车辆在轮胎破损后仍能以一定速度继续行驶,从而减少了备胎的使用频率。同时,应急工具也开始普及,补胎液、充气泵等轻量化方案成为一些车型替代备胎的热门配置选项。
(1)奔驰、宝马等德系品牌堪称安全至上的豪华典范,过往普遍采用全尺寸备胎;宝马自2005年国产新3系开始便全系搭载防爆轮胎,奔驰S级等高端车型亦迅速跟进;大众实施分级配置策略,经济型车如高尔夫标配补胎工具且可选配非全尺寸备胎,高端车型如辉腾标配全尺寸或非全尺寸备胎。
(2)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则更注重兼顾轻量化与实用性。丰田部分车型如卡罗拉、雷凌等采用非全尺寸备胎以节省后备箱空间,部分车型例如本田思域等则配备补胎液等应急工具。
(3)现代、起亚等韩系品牌早期跟随行业趋势配备全尺寸备胎,随后逐步转向非全尺寸备胎,近期推出应急修补套装。整体配置策略与日系相似,注重成本与实用性的平衡。
(4)标致、雪铁龙等法系品牌注重车身结构优化,推出的外挂备胎设计颇具独特性,然而技术跟进迟缓,防爆轮胎仅在高端车型(如DS 9)上少量应用,应急工具配置率低于日系、韩系。
尽管Kaiyun官网中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对车辆轻量化、空间利用率以及成本控制的追求,备胎的配置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在全球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备胎及应急工具的配置始终是车辆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车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车企纷纷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当价格战倒逼车企在配置表上动刀时,备胎、应急修补工具等曾经被视为标配的配置,如今却成了不少车型配置的可选项,甚至是省略项。
然而,在减配潮中,这种牺牲基础安全保障和使用安全感的逻辑在比亚迪这里被彻底打破。从入门级车型到高端车型,比亚迪海洋、王朝、方程豹、腾势和仰望系列全系标配备胎或应急修补工具,确保了用户在遇到轮胎问题时能够迅速解决。这不仅提升了车辆的使用安全保障,更体现了比亚迪对用户需求及安全的精准把握与极力维护。
在比亚迪的所有车型中,以销量担当紧凑型车秦PLUS(2025款 EV,厂商指导价10.98万元起)为例,其新能源版主动安全标配有胎压显示,而且标配补胎工具。更值得称道的是,针对小型车,如小型SUV元UP(2025款智驾版401KM活力版,厂商指导价9.98万元起),比亚迪同样也提供胎压监测+补胎工具的组合,兼顾轻量化与实用性;而即便在主打性价比的元Pro(2023款,厂商指导价9.58万元起)车型上,仍坚持标配胎压报警和非全尺寸备胎。
“这绝非成本问题,实则是态度问题”,一位比亚迪工程师的话令我印象深刻。在行业普遍将备胎视为可选项时,比亚迪将其定义为用户安全的底线年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27万辆,这意味着有400多万用户因这一配置获得更强的用车安全感。
比亚迪的坚守并非没有代价。为了保持配置底线,比亚迪需要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电池包等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垂直整合等方式,比亚迪成功地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持续不断提升车辆的性能和品质,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出行体验。
作为曾因新能源车无备胎而在高速服务区苦等救援的受害者,我深知这种配置的价值。更令我感慨的是,当我在车友群分享比亚迪的配置策略时,竟引发共鸣——有车主晒出用比亚迪补胎工具成功脱困的照片,有用户点赞比亚迪的应急工具包。
这些真实反馈,恰恰印证了中国汽车报呼吁的从设计源头保障救援友好性的重要性。而比亚迪的实践,不仅是对标准的响应,更是对行业趋势的引领:当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用户会用线年比亚迪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这份成绩单背后,是400万用户对安全不减配的认可。
比亚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技术创新不应以牺牲基础安全为代价”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更符合行业的长远发展趋势。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行业总在谈论续航、算力、自动驾驶。但比亚迪用备胎这一看似微小配置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创新,不应以牺牲用户利益和使用安全感为代价。当其他车企在配置表上做减法时,比亚迪选择在用户最需要的基础安全和使用体验上做加法——这种坚持,恰恰是成就世界级品牌的关键。
正如《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所倡导的,安全救援的友好性设计,需要从标准制定者到车企的共同行动。而比亚迪,已用实际行动为行业树立标杆:让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成为用户可以信赖的移动安全堡垒。这或许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领跑销量到领跑责任的必经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