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8 浏览次数:
一场横跨三大洲、涉及34个核心港口的世纪交易,在中美博弈的关键节点上,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一记重锤砸向尘埃。当这位商业大亨试图用“一分为二”的拆分策略绕过反垄断审查时,监管层的强硬表态彻底宣告:任何挑战国家战略安全的“金蝉脱壳”,终究是竹篮打水。
这场交易的核心,是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持有的21个亚洲大洋洲港口、13个欧洲港口——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级战略资产:荷兰鹿特丹港年处理1380万集装箱,占欧洲市场42%;英国 Felixstowe 港掌控英吉利海峡物流命脉;澳大利亚悉尼港更是南太平洋航运枢纽。若这些港口落入美国资本贝莱德手中,无异于在“一带一路”的海上动脉上安装“阀门”,中国对欧出口的汽车、光伏组件,甚至能源运输都可能被随时“卡脖子”。
更致命的是,美国近年来对全球关键港口的觊觎早已不加掩饰:特朗普政府曾试图强购巴拿马运河,在格陵兰岛上演“购岛闹剧”,如今又借贝莱德之手染指李嘉诚的港口帝国。这哪里是商业交易?分明是地缘政治的“暗战”——通过控制全球12%的集装箱码头,美国妄图绞杀中国航运体系,打断“一带一路”的出海通道。
面对舆论滔天反对,李嘉诚想出了“分拆术”:表面上将港口卖给意大利船王阿蓬特家族的地中海航运(MSC),实则通过复杂股权结构让贝莱德间接控股。他的如意算盘是:用欧洲老牌航运集团做“白手套”,既能规避“直接卖美”的政治争议,又能让美国资本曲线接盘。
但监管层的火眼金睛识破了所有套路。4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罕见公开表态:“长和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反垄断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Kaiyun官方网站担法律责任!”短短三句话,堵死了所有“化整为零”的漏洞——无论是“先卖意大利再转卖美国”的迂回战术,还是“零股权关联”的切割戏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反垄断法面前都形同虚设。
要知道,国际并购有“全球审查共识”:欧盟规定50亿欧元营业额需申报,中国要求120亿人民币门槛,美国、日本等也有类似条款。2018年高通收购恩智浦、2022年英特尔收购高塔半导体,都因未通过中国审查而失败。李嘉诚以为拆分交易就能蒙混过关?错了!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资产交易,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第一锤:未批先动即违规。不管交易分拆成多少份,只要实质控制权转移给贝莱德,就必须先向中国申报,获批才能实施。这打破了李嘉诚“生米煮成熟饭”的侥幸心理。
第二锤:任何规避都是死路。“不得采取任何方式”七个字,直指其“借道意大利”的套路——监管层早已看穿股权结构设计,明确警告:换个“马甲”也没用,实质审查重于形式。
第三锤:法律责任高悬头顶。一旦违规,面临的不仅是交易叫停,还有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甚至可能触发《国家安全法》。想想看吧,长和在香港的业务、李嘉诚家族的声誉,经得起这样的风险吗?
中方并非反对正常商业交易:招商局集团早在2015年就提出收购方案,开价高于贝莱德,且能保障中国航运安全。但李嘉诚执意“卖美”,甚至在港澳办、外交部、商务部多次劝说后仍一意孤行。他难道不明白,这些港口是中国外贸的“生命线”?难道看不出美国“以港制华”的战略野心?
更令人不齿的是,他试图让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零股权关联”,妄图在交易失败后切割责任。这种“利益自己拿,风险全甩锅”的做法,暴露了其商业帝国的底色——在国家战略安全面前,居然还在玩“金蝉脱壳”的小把戏。
当市监局的禁令出台,李嘉诚的“港口外交”彻底破产。这不仅是一次反垄断审查的胜利,更是中国对“资本无国界”谬论的迎头痛击——在全球地缘政治激化的今天,任何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资产交易,都必须服从于民族大义。
那些妄图在中美之间“两头套利”的资本玩家该醒醒了:时代变了!中国早已不是任由外资随意收割战略资产的市场,任何挑战国家底线的行为,终将在监管铁拳下碰得头破血流。李嘉诚的教训告诉世人:资本可以逐利,但不能忘本;商人可以精明,但不能失了家国情怀。
这一仗,中国守住的不仅是34个港口,更是全球化时代的战略自主权。当“国家安全”与“反垄断”双剑合璧,任何试图浑水摸鱼的“资本魔术”,最终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市场监管总局再回应李嘉诚卖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