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5 浏览次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写入重点工作,概念提出后,国内也加速布局了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年初,央视春晚人形机器人秧歌舞表演及哈尔滨亚冬会“夸父”机器人火炬传递引发公众关注后;国产高扭矩密度关节电机、多模态感知融合算法等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同时,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密集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形成产业集群。
近期,无论是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还是北京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AI+软件+硬件”的结合几乎贯穿了主题。
在观察了大部分企业的展台之后,发现很多如今入局智能机器人的企业,在过去他们的主营业务很多都不是机器人相关,真正像宇树科技这样从创业一开始就主营具身机器人的企业反而是少数。
以康迪科技(NASDAQ:KNDI)为例,其前身康迪车业最早是以纯电公路车起家,后转型聚焦非公路车市场。先是在中国市场上卖,后来又打入美国市场,服务中高端用户,年营收超1亿美元,是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非公路车企业。
今年6月,康迪科技还与与被誉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宣布达成两项合作。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在高尔夫智能装备与安防巡检四足机器狗两大领域协同,共同开发面向北美市场的创新产品。
另一家涛涛车业(SZ:301345)的情况与康迪类似,早年专注新能源智能低速车与特种车领域,产品涵盖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全地形车及燃油越野车等,也是主营北美市场。2023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几乎是前后脚,涛涛车业也进入了具身机器人行业,而他们选择的是与另一家六小龙的“宇树科技”合作,以自身的渠道优势将宇树的机器人在北美等海外市场进行商业化开拓。
以下就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核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最新市场动态与业务纵深比较双方在主营业务高度重合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开辟新的业务和想象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AI+机器人”又能如何实现深度赋能。
在与吉利合资成立公司,年产能持续爬坡,主攻微型电动车市场,并辅以电动车租赁、换电等业务后,头顶光环的康迪,股价最高时达到了21.6美元,总市值约6.4亿美元,一时势头无两。
就连华尔街的分析师都看好其成为“中国迷你电动车领导者”,股价单月暴涨65%,年内涨幅近4倍。
康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曾一度远超涛涛在A股创业板的平稳走势,当然这背后有着彼时美股市场对创新出行模式的狂热追捧的时代因素。
相比之下,涛涛车业创立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康迪。创始人曹马涛以“家族企业涛涛集团业务繁杂”拒绝接班为由于2015年创立涛涛车业时,康迪都已经登陆美股市场8年有余。
2023年3月,涛涛车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时,其提出的传统全地形车、电动滑板车等的业务模式在A股被归类为“制造业出口商”,偏重PE而非想象力。其与康迪在电动车租赁业务、锂电高尔夫球车等业务被美股视为“微出行革命”标的的估值逻辑不尽相同。
此外,康迪凭借美股市场的融资便利性,2024年与吉利合资扩产(年产能7万辆)并实现季度销量环比增长238%,而涛涛则依赖自有资金扩建浙江基地,产能扩张周期更长、财务弹性较弱。
2025年,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具身机器人领域,一方与云深处科技深度合作,另一方则绑定宇树科技。虽然当下还不知道双方在未来的发展究竟如何,可以合理想象,康迪以概念先行撬动资本市场期待从而提振业务的模式,或是涛涛这样纯靠硬件销售模式难以复制。
显然,如今的Kaiyun平台官方康迪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设备制造商,而是转向“硬件+AI+服务”生态型公司。
过去,康迪通过租赁用户行为数据反向优化产品设计(如电池续航配置、车身轻量化)。在生产制造上,通过多层车库搭配智能调度系统,使单车日均利用率达5小时的技术协同使得康迪具备了“基建+AI”的软硬件整合能力。
今年切入机器人领域后,康迪和云深处科技达成两项深度合作,将联合开发高尔夫智能装备和北美安防巡检四足机器人解决方案。还和浙江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在AI算法、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技术领域接下来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场景化落地。
可以说,康迪在逐渐构筑起一个生态闭环。相比涛涛车业在北美的沃尔玛渠道推广虽大,但终端用户数据反馈链条有待加强,产品迭代需加速,多数产品依靠低价吸引用户,双方在战略层面可能已不在一个层面。
康迪的浙江基因使其深度绑定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竞品难以复制的供应链优势。
康迪与今飞集团(轮毂)、万里扬(变速箱)等本土巨头形成技术共享联盟,70%核心部件区域直采,成本比涛涛低12%-15%。涛涛虽处同一地域,但未能有效建立同等深度产业链联盟,自制部件成本优势不明显。
金华市将汽车产业列为第一支柱,为康迪提供土地、税收及创新基金支持。反观涛涛所在的丽水市,产业配套政策力度不强,扩产依赖自有资金。
但从过去的经验上来说,康迪也并非没有犯过错,比如没有准确判断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在微公交这样项目的商业模式上犯了和知豆一样的错误。
但犯了错后的康迪立即反省,第一时间凭借国内过去积累下来的微型电动车制造优势切入北美市场,其涅槃印证其战略纠错能力远超同行。
康迪从早期国内“老头乐”龙头(2015年全球销量第七)→ 美国低速车折戟 → 聚焦锂电高尔夫球车(2023年占收83%)→ 拓展租赁服务,每次危机后均抓住新需求痛点。通过性价比和政府补贴,在美国市场实现了不错的销量,成为早期新势力代表。
相较之下,涛涛则延续“多品类出口”路径依赖,有待进一步展现类似的转型魄力。
在最近几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美国反倾销税(部分企业税率248%)的风险局面下,康迪和涛涛都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但康迪目前已经嗅到2025年政策窗口松动(中国低速车国标草案酝酿)而重启低速电动车国内计划,依赖其在国内的资源优势(如与吉利联合),有人预测其未来或墙内墙外两开花。
而涛涛车业的同类产品则高度依赖ODM代工,利润空间持续被渠道挤压,且把重心过于押注在海外,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加。
而康迪转型后的业务,实现了“中美双轮”驱动,很好地规避了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一个“稳”字。
康迪拥有全国唯一全地形车国家级专用试验场,支撑研发-测试-认证一体化流程,使其产品获欧美市场合规性认可效率位居全行业前茅。
正如康迪技术总监崔广章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面对媒体时所说的:“我们不仅有具身智能领域‘软硬一体化’的技术实力,还有‘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商业化成果转化能力。”
或许,在全球化2.0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像康迪那样不断探索新战略,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取得领先身位。
康迪的优势本质是将危机转化为场景控制力。美股身份赋予融资敏捷性、杭州租赁网络验证服务化能力、产业集群降低转型摩擦成本。
当资本市场为康迪的创新溢价买单时,涛涛的9.7倍PE恰暴露了资本市场对纯制造商的成长性质疑。
不过,未来胜负手在于,两家都需要向大众证明“硬件AI+服务”模式的全球可复制性。
涛涛则应该打破“渠道依赖症”,其在北美的价格战可能对构建自有品牌溢价不利。
在电动车出海的下半场,康迪的“服务化生态”的逻辑或许比涛涛的“硬件军备竞赛”有望更接近终局答案。